您的位置: 首页 >教科研新闻>教育新闻>详细内容

教育新闻

聚焦模型建构,深耕思维发展——南通市小学科学模型建构与思维发展专题研讨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7 15:21:41 浏览次数: 【字体:

春潮已起,前行不息。4月16日至17日,南通市小学科学模型建构与思维发展专题研讨活动在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古沙校区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南通市通州区古沙小学承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冯毅,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曹桂林,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研室副主任陈有志,以及南通市各县(市、区)的小学科学研训员、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通州区科学教师代表近200人参与了本次活动。十堂课均立足课堂改革、践行课改理念、打造立学课堂,准确把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立足“思维”,模型建构,拓展学生思维。

图片

图片

课堂教学展风采

4月16至17日,在通州小学古沙校区怀鸣楼一楼和二楼教室,分别展示了十节精彩的小学科学课,课上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展示,师生共同研究的热烈氛围给与会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韦凌钰老师执教《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但是成因很多学生不一定知晓。本课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形成解释,让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假说,再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现,然后根据模拟现象进行分析,最后研究地球自转的轴和方向。

图片

朱华岗老师执教《折形状》

朱老师从创设情境入手,唤醒学生经验,引发思考。随后通过产生问题、制作模型,推理实验、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建立模型,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等活动环节,一步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出“棱越多,承受力越大”的规律,建立模型。

图片

吴嘉庆老师执教《昼夜交替》

本课首先使用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昼夜的不同,学生初步认识到昼夜模型由太阳和地球组成。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引出关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三种观点,建立三种模型,并用模拟实验对三种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数据对三种模型进行排除,确定地球自转是引起昼夜交替的根本原因。最后通过研究地球自转方向对昼夜交替模型做进一步的完善。

图片

管亚明老师执教《探索拱桥的秘密》

教师利用图文再现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呈现出来,使思维的表达更加清晰、直观。以“结构与功能”建构模型,在各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一定的结构对应着一定的功能,学生拱桥的认识逐层加深。

图片

殷素文老师执教《四季循环》

课堂在学生认识“四季循环”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模型设计欲,同时培养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客服困难、另辟蹊径的优秀品质。

图片

王晓记老师执教《空气有确定的体积吗》

王老师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充分调动孩子的已有知识,帮助孩子理解物体占据空间,学生从已学知识开始,利用气球和注射器进行探究空气的体积在压缩后有没有改变,利用资料揭示微粒模型,让孩子尝试画一画解释原因,加深孩子对空气被压缩后体积减少原因的理解。

图片

周卫鑫老师执教《月相的变化》

周老师从一张白天的月相照片入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建构地月模型,研究月相变化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充分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图片

徐建军老师执教《溶解》

这节课最主要的活动是让学生利用黑豆模拟水,小米模拟盐,建立盐溶解在水中的模型,黑豆和小米混合的过程就是盐溶于水的过程。通过建模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溶解这一现象。能够用建模的方法研究类似问题。

图片

陆丽利老师执教《八颗行星》

整节课环环相扣,有效促进了学生模型进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上通过分析、比较、处理数据、建立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体悟到了模型建构的客观性和可视性。

图片

袁文溪老师执教《冲药的学问》

课堂中袁老师激发学生日常冲药会用搅拌和用热水这样的生活经验,模型建构药在水中通过搅拌和热水溶解更快的因素,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和实验探究冲药中所蕴含的学问。

图片

专题讲座促提升

4月16日,老师们齐聚怀鸣楼二楼合班教室听取讲座。

冯毅做讲座《当前深化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冯特提出有方向感的学科教研:目标明确,规划有序,决策果断,适应性强,持续更新,从而推进教学改革依赖有组织的教研行动,提出关于“好课标准”的困境与突破:好课的标准,评课的标准,心中的好课。结合实例,提出好课的标准需要经验支撑,概念联结,应用拓展。

图片

刘剑做讲座《基于科学思维的模型建构》。刘主任首先提出科学思维与模型建构的概念,总结模型建构的基本步骤,总结了小学科学建模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概括了苏教版教材中对于模型建构活动的例举: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对于如何运用建模开展地球与宇宙内容的教学活动提出问题解决途径:实物建模,图像建模,思维建模。

图片

课后评课氛围浓

课后,研训员和省赛获奖者针对课堂,进行细致点评,他们以高屋建瓴的视野、严密深刻的见解,深入浅出地点评了十堂课的特点和需要优化之处。

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龚凯健针对《折形状》《探索拱桥的秘密》《空气有确定的体积吗》三节课进行点评。龚主任指出三节课都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建构模型,充分考虑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为认知,而不能以我们成人教师的经验来影响孩子,在小学阶段只需要建立相关的模型建构,虽然孩子们自主建构的模型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那么这样的模型建构也是可行的。

图片

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刘剑对两节《昼夜交替》和《四季循环》三节课进行点评。刘主任指出课堂中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在过程中产生疑问才是价值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实施中要注意科学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它只有通过外显的行为检验,教学评价中体现科学思维,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教学效果,要注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科学思维。

图片

江苏省优课比赛一等奖获奖者王晓记老师对《溶解》和《冲药的学问》两节课进行点评。王老师指出两节课都是与溶解相关,建立有关溶解的建模,设计大量的观察与探究的过程,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知识,两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和表达欲,但是也应该注意课堂概念的广度和深度。

图片

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朱华岗主任对《月相的变化》和《八颗形星》两节课进行点评。朱老师指出两堂课都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强调思维的历程,思维的培养应贯穿整堂课,思维活动应该是系统性的,要求从整体角度看待问题,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最后揭露本质。

图片

最后市教科院陈有志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对备课提出要求:要我做什么(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我的打算(教学设计、教材学情),课堂实施(师生活动、学生成长),结合《月相》这一课中,提出要对教材进行处理,要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出发,用小学生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希望全体科学老师能整理和消化本次教研内容,共同参与,创造精彩。

图片

科学课堂绽放着生命的灵动之美,科学实验揭开着神秘的面纱,此次活动,是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进一步打造立学课堂的再启航,为老师们专业成长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推进科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让我们在思考与实践中前进,用辛勤付出收获小学科学一季季的桃李芬芳!


分享到:
【打印正文】